【研究生精品课程】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揭开社会奥秘的钥匙 ——记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发布于:2019年12月03日 21:21   |   作者:教学管理办公室   |   浏览次数:4309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标杆示范作用,促进研究生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研究生院从2018启动了120门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公共基础课和各一级学科(类别)专业课为重点,充分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整体规划、分布实施,至2019年,经学院推荐、学校专家评审、研教指委审议通过,学校已立项了首批62门“精品课程”。新闻中心特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栏目,分享这些“精品课程”基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从课程目标与定位、课程内容、教学和考核方式、课程特色和成效等方面总结梳理其经验心得,与师生读者共享。本期介绍公共管理学院祝小宁教授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经验。


    “社会科学也是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如果没有真功底、不掌握真方法,靠冥思苦想或经验判断都是绝对要不得的。”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上,公共管理学院祝小宁教授常这样告诫研究生,提醒同学们要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社会,才能认识得深入、认识得透彻。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是公共管理学院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之一。它针对研一学生开设,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发展史、社会研究方法论等,以及怀疑、观测、定性、定量、统计、预测等具体方法。

祝小宁教授表示,“学生只有掌握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才能拥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拥有求实创新、实证实践的科研素质和精神。”为了让研究生掌握这些方法,多年来他已经做了许多探索。

b0c559a6e5e26f05fcc948d44d8eca54.jpg

重在方法:“习得治学之方,获得治学之魂”

    “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攻读学位的同学来说,大学阶段是你们的‘第二次降生’,它将造就你的学术生命,奠定你的事业高度。”在第一节课,祝小宁教授除了概述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还会激励同学们勤奋学习的社会自觉和理论自觉,让同学们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祝小宁教授认为,在大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人格、掌握深邃的理论、获得丰富的知识,会为同学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夯实基础。他对研究生的定位是,研究生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最终的目的是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研究各种社会问题的因果关系,探索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寻求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的途径。这就需要研究生要以研究为己任,以解决我国公共管理事业中亟须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以研究为己任”的第一步。祝小宁教授引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研究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科学”的结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就是方法选择的价值、规范和标准问题。它涉及“什么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其理论根据是什么?”“资料获取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解释?”“如何确定众多具体方法的研究体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祝小宁教授认为,研究的任务在于发现和证明理论,研究者既要有激情和执着的精神,更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我希望同学们学会自己学科的思维方式,掌握自主揭开社会奥秘的钥匙!”祝小宁教授说,“这把钥匙,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

图片作者:李艳枝 (1).jpg

关注社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如何展开教学呢?祝小宁教授认为,课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形式、教学活动、教学平台等诸多要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以教化学习为中心,多元素充分融合的教学有机系统。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借助特定的研究方法才能发现问题、解释问题,达到研究的目的。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一,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比较复杂、异质性较大;其二,社会现象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它的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其三,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几个特点,也增加了教学的难点。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体系上来看,前辈们在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概而言之,社会研究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技术;而且不同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有各自的理论逻辑和繁多的学术流派、代表人物。

    因此,要把这样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给学生讲懂,并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非易事。为此,祝小宁教授在课程设计上,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大课与小班相结合,让学生在研究实践中应用、领会各种研究方法,并形成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李艳枝同学在接受祝教授的指导.jpg

    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研究生李艳枝说:“作为学术小白,在这次上课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功课,在选题目时请同学帮忙审视,查阅文献了解其最新研究进展,结合之前的调研发现和老师上课的理论基础,整理出了技术路线,确定了研究方法。课堂上做陈述分享时,我有点紧张,但分享后祝老师很热情地对我的题目进行了分析点评,使我在思维上也有了转变和提升。”

    李艳枝所在的班里有65名学生,完全采取小班教学方式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而是不可能的。但全程大班教学,也很难使教学效果通达每一位学生。因此,在讲理论部分时,祝小宁教授会采取大课形式,先通俗易懂地讲清理论知识,然后适时穿插小班讨论,鼓励同学们关注社会问题,并用学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深入研究问题,进而分享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并切身体会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妙处,他还鼓励学生按照“进入研究领域-把握学术前沿-确定研究课题-形成基本假设-验证假设情况-凝练学术成果-获得学术认同”的完整培养流程,认认真真地尝试做一次研究。

小班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

    每次的“开题报告”,是小班课堂的“压轴”环节。在确定研究课题环节,祝小宁教授建议同学们要寻找小而具体的切入点,认为“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到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在他的课堂上,历届学生都做过十分有趣的研究选题:有的同学以蚂蚁花呗为例研究“互联网信贷产品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有的同学研究“社会企业是否可以作为NGO发展的方向”,有的同学关注“网络舆论爆炸事件中的政府作为”,有的同学讨论“鸿茅药酒事件的背后思考:如何让执法人员不为利益集团而‘心动’”,有的同学以“Y村”为例研究“农村传统养老向互助养老模式转变的机制”等等。

    祝小宁教授把这门课上同学们做过的几十个选题整理出来,做了七八页PPT,供新一届研究生在课堂上分析“切磋”。在他的启发下,同学们纷纷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寻找各个领域的社会现象、问题进行研究。

    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王舟舟选的题目是“第三部门视域下高校公益社团的发展现状——以电子科大为例”。为了准备这个选题,她在祝小宁教授的指导下,深入地观察现象、广泛阅读梳理文献,发现高校公益社团存在“为公益而公益”的现象,而且志愿服务内容较为传统,社团运转机制缺乏创新,资金供应普遍不足。

任晨华同学点评王舟舟同学的题目.jpg

    在正式“开题”环节,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依次上讲台分享自己小组的研究题目、研究意义、题目背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祝小宁教授和台下的同学则成为了“专家评委”。王舟舟把对“高校公益社团如何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课题题目,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为高校公益社团的发展寻求可行路径和建议。汇报结束后,台下同学开始对课题题目进行评述。

    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任晨华同学质疑说:“要研究全国各大高校公益组织的发展现状,为什么要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你们的案例选择是否有典型性、代表性呢?”经过几次观点的交锋和“攻防”,台上台下的同学们对研究方法各个环节存在的不足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最后,祝小宁教授进行点评,并为同学们提出了“缩小题目范围”等研究建议。

王舟舟同学在接受祝教授的指导.jpg

    同学们觉得,小班教学让自己更能参与到课程中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考的课题,并且要与老师面对面“切磋”,所以大家不再是课堂中没有差别的“大多数”,而是一个个具有独特思想的个体。而且,由于所选题目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同学们对自己的课题非常上心,课下愿意花大量时间研究文献。与老师和同学“切磋”,也有助于听懂并采纳建议,更有效地梳理和审视自己的不足。

诲人不倦:“感谢祝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做学问!”

    与学生“切磋”是祝小宁教授的课堂常态。在第一节课上,他就让同学们都加入微信群,有问题可以直接在群内“@”祝小宁教授,也可以给他发私信或者留言。学生有什么问题都会积极主动地提问,祝小宁教授都会“不厌其烦”地详细解答。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打断他的讲话而不用担心这样做“很没有礼貌”;祝小宁教授经常是一支粉笔、一脸笑容,每节课后都会在黑板上留下工整漂亮的板书,成为学生拍照打卡的靓丽“风景”。

    在悉心指导点拨的同时,祝小宁教授也充分考虑到学生初入学术殿堂的实际,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案例,还准备了详细的学术操作指南,甚至细化到论文结论的写作格式、传播形式的基本规范、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写作要求等,几乎是在“手把手”地教学生做课题、写论文。

    在“形成成果的方法”部分,祝小宁教授详细介绍了论文的每一个构成要素及其规范,而且详细介绍了文献查阅的类别、途径和方法,列出了电子文献数据库检索常用的数据库和检索工具、检索方法等。

    “规范地书写、罗列参考文献,一方面是保护文献作者知识产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读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使该项研究更加系统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讲参考文献时,祝小宁教授还从规范引文引出,对同学们进行了学术道德和伦理的教育,希望大家一定要坚持学术精神和学术操守。

a6a7531d7b8216a79f24a69d34aa06f.jpg

    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引导”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原理”,再到“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和“形成成果的方式与办法”,已经讲解的四章内容,祝小宁做了564页PPT。看到同学们记录PPT内容比较辛苦,他干脆慷慨地把PPT分发给学生分享。

    从思维训练到学术规范的完整训练,让许多研一学生找到了通往学术殿堂的路径,有的同学幽默地说:“祝老师是我真正走上学术道路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