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青年教师获学校2016年度“学术新人奖”
发布于:2017-01-06 09:46:24   |   作者:学科规划办公室   |   浏览次数:9563
      近日,经校学术委员会推荐、校长办公室审议通过,胡绍刚、苏元捷、黄江、郭大庆、梁德翠5名青年教师获学校2016年度“学术新人奖”。

      本次评选工作自2016年9月中旬启动,共收到申请材料33份。经形式审查、两轮专家评审、网上公示及推荐等程序,最终胡绍刚等5名青年教师入选。

      学校设立“学术新人奖”,旨在奖励在学校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具有创新精神、近年来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同行中有较大影响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以强化我校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学术新人奖”获奖者可获得1万元个人奖金以及9万元科研资助费。自2010年“学术新人奖”评选启动以来,截至目前,全校共有41人获奖。

 

相关链接:2016年度“学术新人奖”简介

胡绍刚.jpg 胡绍刚,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科副教授,2016年到校工作。他首次成功构建了基于忆阻器的Hopfield神经网络,并利用此网络实现了类似人脑的联想记忆功能,为实现具有记忆功能的类人脑计算系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构建方法。相关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该论文是我校在Nature子刊上的第一篇第一单位文章。



苏元捷.jpg 苏元捷,光电信息学院光学工程学科讲师,2015年留校工作。他提出了利用摩擦电原理的复合型水能摩擦发电机,实现海浪和雨滴能量的复合式收集,并制备了用于水上搜救的自供能求救信号发生装置。相关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Nano Energy》上(该论文目前SCI引用43次),并获得美国专利和中国专利授权各一项。



黄江.jpg 黄江,光电信息学院光学工程学科副教授,2012年到校工作。他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偏离中心-倒置旋涂方法,优化了有机体异质结中给体和受体材料在垂直方向的相分离,实现了单节太阳能电池效率11%(当时国际报道最高值)。相关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该论文目前SCI引用27次,并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郭大庆1.jpg 郭大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副教授,2012年回校工作。他发现了抑制性突触延时作为关键参数,控制海马产生gamma振动和gamma-theta混合型振动,证实电突触会提升海马中间神经元放电的同步水平。相关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E》上,该论文目前SCI引用68次。



梁德翠.jpg 梁德翠,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副教授,2014年到校工作。针对管理实践问题,他通过引入语言变量这一定性评估形式,构建出三支决策的扩展模型并解决了其在信息融合中的冲突问题,最后系统地设计出其在管理应用中的决策机制。相关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Applied Soft Computing》期刊上,该论文目前SCI引用29次,并入选ESI热点论文和ESI高被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