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第十届“研究生学术交流月”活动中,软件学院邀请北京大学软件研究所副所长,新体制长聘副教授,熊英飞教授来校开展了主题为《程序设计语言知识增强的深度代码模型》的学术讲座。
熊英飞教授指出传统模型在代码编写等领域的局限,并介绍其团队设计的新型代码表示、网络架构和训练方法,这些创新使神经网络能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知识,在代码任务上取得更佳效果。他分享了成果在 DeepSeek、快手等业界模型中的应用,以及在程序合成、修复、分析和验证等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打造多个最优代码生成模型、提升缺陷修复效能。
讲座中,熊教授以简洁易懂的方式讲解复杂技术,激发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互动环节,他耐心解答疑问,现场气氛热烈。此次讲座加深了同学们对大语言模型在代码领域应用前沿技术的理解,启发了大家对未来发展新方向的思考。
熊英飞于2009年从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作,2012年加入北京大学,现任新体制长聘副教授、软件研究所副所长。熊英飞的研究兴趣是程序设计语言和软件工程,特别是程序合成、修复、分析和验证。他的工作帮助产生了一系列不同规模的效果同期最优代码生成神经网络模型,如DeepSeek-Coder模型;大幅提升了缺陷修复的正确率、修复数量和修复效率;提出了最广泛使用的两大双向变换模型之一——基于差别的双向变换;成功自动求解大量算法问题,包括世界顶级算法竞赛中的问题。他的工作也被工业界采用,比如华为公司、中兴公司、新一代Linux内核配置项目等。
他在OOPSLA担任副主席、ASE担任领域主席、IEEE TSE担任编委,PLDI、ICSE、FSE、OOPSLA、ASE、ISSTA等会议定期担任PC,5次在ICSE和FSE会议上获得杰出审稿人奖。他承担了优青、青年973、重点研发课题等科研项目。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6)、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1)、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MODELS十年最有影响力论文奖,5次获得ACM SIGSOFT/IEEE TCSE杰出论文奖,是ACM杰出会员和IFIP WG 2.4唯一来自中国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