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第十届“研究生学术交流月”活动中,我院邀请哈利法大学计算机视觉和机器智能实验室的创始人,IBSAR技术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Naoufel Werghi教授以及哈利法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教授, 斯坦福大学/爱思唯尔排名前2%的科学家Ibrahim (Abe) M. Elfadel教授,分别以《面向边境出入安全的 X 射线图像自动威胁检测:挑战和解决方案》《开源安全硬件设计与分析》为题,带来两场高水平学术讲座。
Naoufel 教授首场讲座中指出,随着航空旅行量持续增长,边境安全检查面临严峻挑战。当前人工 X 射线安检存在资源消耗大、易受疲劳和经验差异影响等问题,亟需智能化解决方案。他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框架,该框架通过创新算法应对 X 射线图像纹理缺失、场景复杂、类别失衡等核心挑战,并首次提出将文本描述集成至检测流程的技术路径。
讲座现场,Naoufel 教授以丰富的案例演示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师生热烈讨论。在互动环节中,针对 “小样本场景下的模型泛化能力”“实时检测中的算力优化” 等问题,他结合团队在生物识别、医疗影像等领域的研究经验,分享了迁移学习与轻量级网络设计的实践思路。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师生就技术落地应用展开深度交流。
随后,Abe教授带来主题为《开源安全硬件设计与分析》的讲座,他重点介绍了开源安全硬件设计与分析工具链(OSHDA),该工具链针对有限状态机(FSM)的行为级逻辑锁定提出创新方案。其核心技术基于状态置换逻辑锁定算法(SpeLL),通过混淆 FSM 的行为转移图避免使用伪状态,显著降低逆向工程攻击风险。
讲座中,Abe教授详细阐述 OSHDA 的全流程逻辑综合能力,涵盖 FPGA 与 ASIC 设计的门级硬件开销评估,并通过自动化权衡分析工具平衡安全性与资源占用。此外,他结合前沿去混淆工具攻击实验,揭示当前行为级去混淆技术的研究空白,验证 SpeLL 算法的抗逆向工程优势。工具链支持脚本扩展与 Docker 容器化部署,为硬件安全研究提供工程化解决方案。
本次讲座中,哈利法大学两位教授聚焦安全领域的技术前沿,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创新价值:Naoufel 教授的智能检测框架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的交叉融合,为边境安全智能化提供了突破性思路;Abe 教授的开源硬件工具链则以工程化方案推动集成电路安全研究的落地应用。两场讲座不仅展现了国际顶尖学者在安全检测与硬件设计领域的学术造诣,更通过案例实操、互动研讨的形式,深化了学生对 “智能技术赋能安全防护” 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