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精品课程】 “工程”与“伦理”交融,锻造工程师硬核素养 ——经管学院陈光宇教授在“工程伦理与学术道德”课程上的探索与实践 ——经管学院陈光宇教授在“工程伦理与学术道德”课程上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于:2023年11月13日 14:11   |   作者:[研究生院] 教学管理办公室   |   浏览次数:3241

       工程,搭建万千世界的细支脉络,服务人类,造福寰宇;伦理,掌握人伦秩序的重要规则,提醒众生,勿触底线。当“工程”与“伦理”相遇,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电子科大,集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校级研究生精品课、项目制教学课于一体的课程——基于ICT创新项目的“工程伦理与学术道德”,将会告诉你答案。

 源起:“伦理道德”是工程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21世纪是超级工程的时代,工程与伦理的碰撞日趋频繁,工程伦理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并走向深入,为应对新情景下科技与工程带来的复杂伦理问题,培养学生树立伦理意识,增强伦理判断能力,使其具有高度的工程伦理敏感性,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工程伦理与学术道德’课程应运而生。”

陈光宇教授.jpg 

“工程伦理与学术道德”课程建设负责人、经管学院陈光宇教授

       作为“工程伦理与学术道德”课程建设负责人,经管学院陈光宇教授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已连续两年获得学校研究生院颁发的教学质量优秀奖,提起这门课,仿若老友见面,熟悉又亲切。

       以基因编辑技术为例,科学家们研究“基因编辑技术”可达到“订制人”的目的,即用基因编辑的手法修正人类的基因来治疗一些疾病。但贺建奎基因编辑事件却突破了相关法规红线和职业道德底线,是为小利而失大义的典型案例。 

       “事实证明,学校研究生院负责人的眼光是非常长远的。”陈光宇介绍,不同于其他院校将课程交由各学院独自开设,我校统一由研究生院牵头,师资调配则都是从各院研究生导师中选取,有严格的质量把关,经管学院则是承担统一的课程安排与管理工作。

 2.jpg

首届“工程伦理与学术道德”课程案例大赛评委专家成员

       校内大部分工科学科的老师也参与到课程建设中,除经管学院外,师资力量还包括来自电子、机电、自动化和资环等多个工科学院的教授,课程开设以来的六年时间里,十来位骨干教师一直坚守在这一阵地,并前往清华大学等在全国领先的该课程建设院校取经,期间得到工程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组首席专家、清华大学李正风教授的指导,令课程建设不断推进。

       2019年,该课程推出线上课堂;2022年,首届案例大赛举办。“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扎实;案例大赛的举办,同学主动分享源自现实生活中、易于引起反思的生动案例,则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课堂参与度,对学子有很大触动。”陈光宇说。

创新:三平台结合、逐级递进的培养模式

       该课程的建设任务,包括教学内容改进、考核评价机制、特色案例编写、教学模式创新、MOOC建设等五个方面。重点是三平台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自编ICT专业特色工程思政案例以及新形态ICT领域工程伦理教材建设。

 1.jpg

课堂研讨

       课程组采用“MOOC+课堂研讨+项目实践”三平台结合创新模式,突破传统的被动讲授式,逐级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守正创新能力。

       针对“新基建”工程突出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数字鸿沟、邻避效应等诸多复杂伦理问题,课程组积极挖掘思政元素,通过自编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底线思维、社会责任、工匠精神和守正创新等职业美德,并注重融入中国文化与伦理思想,开展面对高新技术带来的新伦理问题研究,编写ICT领域工程伦理教材。

       工程伦理教育,往往会涉及例举现实生活中的反面案例,陈光宇认为,课程更应强调伦理教育的预防性作用,“我们不能总讲人做错了该怎么去追究责任,要让学生把专业和伦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养成专业和伦理的领导力素养,我们现在更多讲的是如何从失败的教训中走出来,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从而使科技更好地向善,造福社会。”

       教学模式由线下教学发展为线上线下结合、以案例为导向的互动式教学。除了在线学习,老师会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与案例展示,同时各班均为小班研讨课堂,极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讲究线上线下综合考核,构建“认知-信念-践行”三维考核体系,打造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三阶梯培养过程。线上考核即为线上课程的学习完成度,通过网课、在线习题进行理论学习与检验,学生就讨论区主观题踊跃发言表达观点。线下考核则包括课堂案例汇报、期末笔试,理论与实践结合明显加强,更全面地促使学生理解掌握课程知识。

       “都江堰水利工程:‘惠泽永敷’中的深刻‘至善’内涵”“‘暴裂无声’学生优秀作品”“最懂你的大数据”……时长近7小时的50个MOOC视频、上百道的在线题库,截至目前,课程组已完成了所有教学章节慕课的录制,并在建设中持续补充新视频,实现学生与优质学习资源的“零距离”。

       MOOC、课堂研讨、项目实践、三者构成三平台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组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突破专业边界,逐级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负责任创新能力。

追求:至善设计,科技报国

       在研究生院大力支持下,自2022年开始,课程组指导学子在班级初赛晋级的基础上举办全年级案例大赛,紧紧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社会热点深入挖掘课程案例,参赛案例来源于社会、校园、国家安全等现实生活,并体现电子科大的学科特色,激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与工程伦理素养,探索生活中的伦理要素。

 微信图片_20231109110956.jpg

第四届课程案例大赛

       课程案例作品汇报包含PPT与视频、微电影结合,或者是访谈、话剧、辩论等多种形式,优秀作品将进入学堂在线“工程伦理与学术道德” 课程的教学素材中,师生共建“求真、求实”的创新生态教学环境。

       在首届案例大赛中,同学以某电商为例,模拟了某平台对消费弱势群体用户的服务欺瞒与不平等交易等伦理问题,倡导企业应增强职业伦理责任;《卫星互联网“星座”系统工程伦理》分析马斯克星链计划引发的技术、军事等综合伦理问题,呼吁和平利用太空资源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届案例大赛中,共有11 个小组分别向大家分享了工程伦理的相关课题,包括对核武器、个性 化推荐、外卖配送员、人工智能、食品安全等方面工程伦理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第三届案例大赛中,有小组倡导电商平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协助外卖小哥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和平台信誉;也有小组讨论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倡导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以保障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并符合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刚刚过去的这周末,同学们又饶有兴致地参与了第四届课程案例大赛,聚焦“人工智能对创作工作的影响”的小组,通过对AI技术对艺术的积极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原画师失业风险的深度剖析,多角度、综合性思考了其中利害需求;以“滴滴公司80.26亿罚单事件”为例,深入探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安全的技术与责任伦理问题;深圳班参赛小组就“大连PX事件”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和环境等多方面分析工程伦理问题,提出加强伦理教育、完善伦理审查机制等建议……

       每次比赛结束后,评委老师都会从案例报告的撰写、案例展示方式、表现力等多方面进行点评,“期望同学们通过接地气的案例大赛方式,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知行合一、守正创新之精神,成长为具有至善理念、责任担当的高层次人才。”评委、自动化工程学院姜书艳教授表示。

激烈的比赛角逐除赢得现场热烈掌声外,还有效引起同学们的深入思考:“通过比赛,我们对工程伦理与道德有了更深的思考,也深刻领悟到了课程之外的许多道理:做好事情需要精心准备、全力以赴,并且需要注重团队合作。”第四届案例大赛特等奖团队代表表示。

       “作为工程师和科技领域的从业者,不仅要注重技术创新,更要考虑其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需要建立在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基础之上,以确保我们的创新不仅为技术发展带来利益,也能造福整个社会。”一等奖获得团队代表由衷地说。

 颁奖典礼.jpg

第四届课程案例大赛颁奖典礼

       案例大赛呈现出程思政“化盐于水”的渗透性,案例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性,为后续大赛赛制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为研究生课程思政深化建设提供有效样本。

       “‘工程向善、惠世济民,’通过比赛的锻炼,选手们不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充分考虑了科技与伦理的辩证关系和交互作用,体现了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大赛的举办只是表征,为学子建立受益一生的工程伦理思维是我们这门课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陈光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