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导学团队】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团队:伏骥千里,格物致知
发布于:2023年08月30日 09:57   |   作者:[研究生院] 研究生思政办公室   |   浏览次数:2843

编者按:为进一步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展现我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成效,增强导师育人使命感,促进导学团队文化传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自2016年起启动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评选,至今已开展七届,共评选出“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奖”33个,“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提名奖”36个。今年6月,研工部牵头举办“电子科技大学第七届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评选”答辩会,来自各学院的14个导学团队参加答辩,最终评选出“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奖”3个,“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提名奖”4个。学校新闻网将对7个团队的事迹进行展示,更好营造优秀导学团队建设氛围。本篇展示的是第七届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电磁辐射控制材料与技术团队的风采。

一、团队简介

  电磁辐射控制材料与技术团队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现依托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内外相对集中的涵盖雷达、红外、多频谱及智能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相关技术军民转移等方向的重要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转化平台,具备承担国家重大研究类与工程类项目的能力。

  团队心怀“国之大者”,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核心使命,努力攻克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为国防军事电子事业和民用电子领域转化应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1.jpg

二、团队情况

(一)教师团队

  电磁辐射控制材料与技术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邓龙江教授带领下,拥有一支具备材料学、电磁学等多学科背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思路活跃、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专业水平的研发队伍。研究范围涉及多频谱电磁辐射控制材料与技术、电磁辐射控制结构与技术、新型电磁材料与器件等多学科内容。

(二)优秀学生代表

  汪蔚,男,2012届硕士研究生,师从汪晓光副研究员,硕士期间发表多篇研究论文,现任中国电科美泰公司副总经理,首次在国内发展出基于MEMS加工工艺的磁光隔离器和环行器制备方法,年销售额达3亿元。

  黄飞,男,2018届硕士研究生,师从毕磊教授,长期从事铁电HfO2材料研究。研究生期间累计发表SCI论文7篇、5篇会议报告、1项专利,获四川省优秀毕业生论文。此外,还获得斯坦福全额奖学金(博士),曾担任斯坦福中国学生会主席,为光学材料的发展添砖加瓦,为课题组的学生树立了优秀榜样。

  郑菡雨,男,2018届硕士研究生,师从张丽教授,研究方向为中红外超表面。曾于2018年获得电子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于2016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且为电子学院首位获麻省理工邀请学习访问一年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累计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Nature子刊2篇),2项专利获得授权,毕业后获美国范德堡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是MIT博后。在课题组期间,为师弟师妹们解答疑惑、指引方向,有效协调了项目内的工作,推进了项目进展。

  秦俊,男,2019届博士研究生,师从毕磊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磁光纳米光学,超构表面器件。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并于2019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重点项目2项。目前在本课题组任职副研究员,指导并带领了课题组学生继续在科研路上攻坚克难。

  黎凤霞,女,2020届博士研究生,师从邓龙江院士。目前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准聘为副教授,主要从事电磁波性能调控及超材料/超表面设计及应用研究,包括电磁波调控机理,电磁波散射、辐射、吸波性能,轨道角动量性能调控,天线阵列设计等研究工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ir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6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参研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及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授权发明专利3项。

  宋亚朵,女,2021届硕士毕业生,师从杨光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聚合物固态电磁电解质。研究生期间,曾获研究生学业一等、二等奖学金,研究生期间曾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单篇影响因子最高为12.732。毕业后于锂电池龙头公司亿纬锂能继续从事锂电池电解液的研究,为新能源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思想引领与学生培养

  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团队依托于教工、研究生党支部,常态化开展红色专题教育活动。团队师生党支部联合开展“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主题党日活动、“两会代表面对面”活动等20余次红色专题教育活动,引导研究生传承成电红色基因、争做科技报国领跑者。强化党建引领,把支部建在团队上,通过院士带头讲党课,开展“理论学习周”、成立“党员先锋攻坚队”等举措让“科研报国、服务国防”的精神厚植在每一个团队成员心中。

图片2.jpg

“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主题党日活动

  团队面向研究生培养,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科研系统性、创新性以及独立性,培养研究生“钻研”“探究”的科研素养。定期组织研究生学术交流,关注学生生活和心里健康;召开组内例会,加强团队中不同专业方向的交叉融合;邀请专业方向学者举办学术论坛。针对研究方向偏工程技术的同学,加强与中兴通讯、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中电科10所、29所、成飞集团、航空601所等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提升职场竞争力。针对研究方向偏基础研究的同学,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提供出国参加MIT等顶级合作团队交流、国际会议机会。

图片3.jpg

四、团队建设与成果获得

  为国“造材”,攻克难关。团队根据“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指导思想,建立了高效的组织机构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团队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仪器设备与管理方面,整合设备资源,形成一流的多频谱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公共研究平台;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学术道德建设,制定相关规定,进行试验数据、资料、成果的真实性审核及存档工作。

图片4.png

  团队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8项,近五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4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4项,80%以上毕业生就职于国防重点院所和行业重点单位,立志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团队重要成果“****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突破了一类材料电磁辐射控制关键技术,批量应用于某重大型号工程,具有重大军事应用价值,为国之利器提供有力支撑,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团队研制的近场通信(NFC)天线磁性基板材料,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提升了我国磁性基板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团队氛围与精神传承

  包容开放,团结协作。团队注重集体文化建设,以“追求卓越,严谨求实”“团结协作,包容开放”为文化,以“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做高水平、国际一流科研”为目标,“内培外引并重”尊重个性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秉持着“筑建团队之家,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理念,不定期组织聚餐、趣味运动会、以及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座谈会。在国际劳动节之际,团队号召全体师生参加劳模学习活动,学习劳模同志的劳动精神。除此之外,团队每周组织师生进行体育活动,并为学生提供活动经费,让同学们在完成科研学习的同时锻炼身体。毕业之际,团队还会为毕业生定制纪念礼品。持续关注毕业生的工作成长,并定期邀请毕业生参加团队聚会。

图片5.jpg

师生参加劳模学习活动

图片6.jpg

中心组织的羽毛球、乒乓球比赛

图片7.jpg

中心篮球友谊赛

  为调动学生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勤勉好学、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科研精神,建设浓厚的科研氛围,团队于年中年末召开表彰大会,对于获得“ERC年度最佳学生”称号、“ERC年对优秀学生”称号的同学,颁发获奖证书与奖金。对于发表论文、获得科研成果的同学,团队也制定了奖励机制。

  团队在电磁辐射控制材料领域深耕30余年,正是在文化氛围构建和精神传承下,以老带新,不断突破,引导一批批成电学子投身科研事业,在青年引领方面成效显著,团队获得2023年“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未来,团队必将秉承师生共建、相互成就的理念,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