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博风采】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婧琳
发布于:2019年09月24日 13:57   |   作者:学位办公室   |   浏览次数:6807

【优博风采】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婧琳

      【编者按】“一流研究生教育是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博士生教育集中体现了大学实力水平。博士生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的战略资源。”为展现新时代博士生风采,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研究生院将对学校优秀博士生进行专访,宣传其优秀事迹,以期激励全校研究生同学潜心研究,努力奋进,争做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成电优秀学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本期专访人物——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婧琳博士。
       宋婧琳,女,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师从邓淑华教授,曾任校第19届研究生会副主席,2015-2016年公派联合培养于McGill University,获得百人会英才奖。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宋婧琳共发表学术文章12篇,其中发表CSSCI期刊论文3篇,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2篇,2篇被《中国社会科学》官微和《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不仅如此,她参编多部著作;作为主研人员之一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重点项目、校重点项目等,主要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内外反腐败问题。

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宋婧琳最感恩的是自己能够进入由邓淑华教授带领的优秀导学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不仅有如师如母的导师引路,还有彼此帮扶的同门。起初,她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思维、话语、研究方式还知之甚少。正是在导师和同门的指导与无私帮助下,她得以有针对性地阅读近现代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解构与搭建论文框架,最终转换学习思维、找到学习方法,褪去浮躁,专心致志攻读博士。

谈及科研经验时,宋婧琳说,在确立研究选题时,需要头脑清醒,目标坚定,又持之以恒——因为学术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目标、有方法并经过学术积累后,才能有所发现与收获。她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解释了为何大量的、全面的、深入的文献综述研究是明确研究对象的起点。在刚接触“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研究领域时,宋婧琳耗费了近半年时间详细梳理了2012年后几乎所有与“中国国际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相关的近300篇外文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写作文献综述2篇,分别发表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其中1篇被《中国社会科学》官微和中国社会科学网转引。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宋婧琳又注意到国外学者对于国际政治思潮提出的新分类方法。她以新的思潮分类视角、结合大量的国外研究,写作了《国外学界如何认识中国和平崛起》一文,发表于《国外理论动态》期刊上。发表不久,这篇文章也得到《社会科学文摘》期刊及其官微的转引。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戒骄戒躁的研究精神,让宋婧琳取得了这一系列优秀的研究成果。

最后,宋婧琳也与大家分享了她的学习与科研感悟:做科研,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以勤补拙,才能做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